《“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出臺 暖通行業或能從中受惠
作者: ‖ 時間:2016/8/12 ‖ 來源:www.shijiebei662222.com ‖ 點擊:1102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近日印發22個國家重點專項規劃之一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了未來五年國家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戰略任務和改革舉措。
實際上,暖通行業對于“十三五”發展問題始終保持著強烈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在經濟發展駛入“新常態”,暖通行業經過巔峰發展后,也進入增長放緩、市場疲軟和轉型發展的新時期。
《規劃》的出臺讓人振奮,政府將利好的政策方向鎖定于創新、節能、綠色等關鍵領域也為產業的未來指明了方向。對于暖通行業來說,《規劃》為打破舊有格局建立新的市場秩序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究竟如何從《規劃》中獲得靈感,這就要從企業的自身出發了,正如同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何抓住機遇,逆勢增長,還需自行領悟。
規劃亮點摘要如下:
1《規劃》描繪了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的藍圖,確立了“十三五”科技創新的總體目標。
(1)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從現在的第18名提升到前15名,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
(2)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與2015年相比,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5.6%提高到20%;
(3)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
2《規劃》提出建設高效協同的國家創新體系,并從培育充滿活力的創新主體、系統布局高水平創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領的創新增長極、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網絡、建立現代創新治理結構、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等六個方面提出了總體要求。
3《規劃》從落實和完善創新政策法規、完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加強規劃實施與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強調完善支持創新的普惠性政策體系,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等。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權威解讀規劃5大看點如下:
看點1——大科技:從科技規劃到科技創新規劃
與以往國家科技規劃不同,本規劃首次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命名。
許倞:規劃最顯著的特征,是關注點不僅僅為科學技術研究本身的改革和發展,更加關乎國民經濟主戰場,關乎面向科技前沿,關乎面向重大需求。
比如,過去科技規劃很少提及科技金融,本次規劃中不但提到科技金融還談到雙創,談到如何支持發展各類風投、中介機構和服務機構。特別注重在新常態下發展新經濟,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
看點2——高起點:從立足眼前到兼顧當前長遠
規劃作了六項總體部署。前兩項要求圍繞構筑國家先發優勢,加強兼顧當前和長遠的重大戰略布局;圍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重要戰略創新力量。
劉德培:規劃高度關注顛覆性技術和基礎研究。國家對顛覆性技術要有預判、預警和預置,以此保證在未來競爭中把握主動權和擁有競爭力。
許倞:我國科技發展已經從長期跟蹤進入領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新階段。因此,規劃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領性,更加關注顛覆性技術對產業變革的影響。比如重大項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研究等超前技術。
看點3——全鏈條:從“象牙塔”到創新全鏈條
規劃用大量篇幅闡述了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在新常態下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李萌:規劃彰顯時代特點。不是“象牙塔”里面的規劃,而是體現科技和經濟結合、體現支撐國家由大到強轉變的創新規劃。它強調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重大科技項目、國家實驗室、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作為重點任務。從上游的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到中游的技術創新,再到下游的技術推廣和產業化,進行全鏈條設計。
看點4——新空間:從局部示范到多層次推進
規劃指出,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規劃亮點之一是突出區域創新。中國各個地區發展階段、創新要素的分布和創新能力相差較大,不可能齊步走。
看點5——寬格局: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融入世界
規劃要求,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創新網絡,深入參與全球創新治理。
李萌: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說明創新自信增強了。中國很多創新型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正深刻改變全球創新版圖、全球產業分工和經濟格局。
薛瀾:中國科技創新的發展與改革開放密切相關,走進去和引進來,對豐富創新生態起了重要作用。未來,中國將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吸引海外資源,探索試行技術移民;更多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科技共同體中發揮應有作用。
上一條: 空氣源熱泵助力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加速
下一條: 冷鏈建設非一日之功 借鑒日美或促本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