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供給側改革走進暖通行業
作者: ‖ 時間:2017/1/13 ‖ 來源:www.shijiebei662222.com ‖ 點擊:1682
在過去的2016年,有一個名詞出現的概率非常高,那就是“貼牌”,或者叫“OEM”,很多原先并沒有這項業務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陣營,使得這個本身不太受關注的市場也開始變得熱鬧了起來。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無非有兩個:要么就是自身的銷售受到明顯的阻力,導致工廠開工不足;要么就是產能嚴重過剩。在我們的行業,后者所占的比重顯然要更大一些,而供給側改革的第一要點就是去產能,非常符合我們暖通行業的發展現狀。當然,供給側改革也不僅僅是去產能。
2015年11月份和2016年1月份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兩次會議,讓供給側改革成為了宏觀經濟的熱點詞匯。當然,供給側改革也有著足夠的經濟學理論的實踐支撐,理論支撐即為薩伊定律,通俗點講就是供給自己創造需求,后來衍生成為了著名的供給學派;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夫人對英國經濟的調整,則是供給側改革最好的實踐證明。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是供給側改革的五大關鍵詞,目的就是解決當下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供需錯位”的癥結。因為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宏觀經濟乃至暖通空調等很多產業的發展,基本都是通過對需求端的鼓勵和刺激,帶動市場和企業的快速發展,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時代顯然已經基本終結,供給側改革的逐步落地與執行,也必將對暖通空調等一系列產業帶來深遠影響,當然,這也是暖通空調產業中的企業們實現華麗轉身的絕佳機會。
暖通行業,尤其是中央空調行業,直到現在進入門檻也并不算高,制造企業依然多如牛毛、產品質量依舊參差不齊,在導致行業利潤率偏低的同時,行業的技術更新速度緩慢、同質化競爭嚴重,與市場需求脫節,產品單一、產能嚴重過剩等問題逐一暴露。因此在需求端的刺激逐漸消失的過程中,制造企業如何通過自身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供給側的改革來重塑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供給側改革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從“爭”向“合”而這也是近兩年暖通空調行業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在過去的2016年,除了渠道商之間的合作變得愈發頻繁之外,制造企業之間的合作也開始逐漸增多,一改以往單打獨斗的局面,進而轉向合作共贏,充分發揮政府、市場、資本和企業各自優勢,提升資源整合能力。事實上,在此基礎上的制造企業間的橫向和縱向的兼并重組,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著整個產業鏈的運營效率。
同時,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擁有一批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對于暖通制造企業而言也顯得尤其重要。信息化等技術的研發、應用也在很多企業開始普及。BIM、互聯網等技術的出現,在提升產品質量、提高企業和項目運行決策的效率方面功不可沒,同時,這些技術也是整合企業各類要素的黏合劑,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不可或缺。暖通空調制造企業供給側轉型的推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人才和技術,缺一不可。
上一條: 冷卻水塔的應用與介紹的講解
下一條: 數據中心的低溫儲能可以從冷卻獲取嗎?